实效是检验调查研究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求“效”的重要性:“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见到真实效。奔着有“效”去,是对调查研究的要求,也是最终的落点。
研究真问题,出实招
6月的广东茂名,骄阳似火,红荔如云。最近,一个好消息让荔枝种植户们笑容满面——荔枝能保鲜存储20多天了,这意味着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可以吃到茂名的新鲜荔枝。
两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考察。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园中劳作。总书记同他们攀谈起来。
“下一步发展,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总书记问。
“主要是保鲜问题。以前用土办法保鲜,后来有了冷链,但也只能保存10天。如果能达到15到20天,全世界都能吃上我们的荔枝了。”
“荔枝产业要发展,不解决保鲜问题不行。”总书记对当地负责同志说,“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产、学、研多方面高效结合。相关部门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迅速组织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装备机组,大大延长了荔枝的保鲜存储期。
总书记的考察调研为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了生动的示范,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实效。
△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同现场技术人员亲切交流。
长江沿线,碧波万顷、草木繁盛。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前往长江上、中、下游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在江边走、到百姓家中看、听取专家学者意见,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系列破解关键问题的“良方”孕育而生。
调查研究取得的实效,连着真知与行动,串着信息与决策,系着党心与民心。
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连家船民,是生活在江海边的特殊渔民,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亲自主抓“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
上岸问题解决之后,他并没有认为这件事就结束了,又去找连家船民回访。
1998年夏秋之交,习近平走进矮小的船舱,跟船老大交心。船老大叹气说道:“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靠海为生,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有什么用?”过了不久,习近平提出靠养殖业解决生计问题等具体办法。终于,船民们笑着上了岸、安了心、定了居。
调查研究求“效”,就是要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百姓的事,总书记一直惦念于心。
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问乡亲们:“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
有人告诉他,“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下辈子“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还有人使劲想了想,大着胆子说,“将来上山干活挑着金扁担”!
△2022年10月26日,陕西延安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果园,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苹果收成。
“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从地方到中央,一路走来,他带领乡亲们为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农村考察,了解当地的特色产业、科技助农等情况。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在《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求“效”的要求贯穿全篇——“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要加强督查调研,检查工作是否真正落实、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
大兴调查研究,绝不是为调研而调研,关键是调查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看调研成果是否得到运用,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看工作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看与群众感情是否进一步加深。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今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考察。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根据不同阶段,总书记给出了求“效”的方法论:
——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
——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
——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奔着求“效”去,把一张张“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真正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效,必将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时政微观察》近期内容>>
时政微观察丨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求“深”
时政微观察丨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求“实”
时政微观察丨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求“细”
时政微观察|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求“准”
粮仓中,麦粒颗颗饱满。夏收以来,安徽省固镇县种粮大户王汉经常接到外地电话。“河南、山西、贵州,都是粮贸公司的老客户要来收粮。”王汉掰着手指头算起账,有要1500吨的,有要3000吨的,好粮不愁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中国饭碗。面对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推动粮食安全稳步向更高层次跃升。
——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既重数量,更重质量。
“120亩地,亩产1400斤,赶在蜡熟期收上来的小麦,籽粒软硬适中,品质好着呢!”山东省兰陵县远望家庭农场负责人颜秉群说。
技术到田,支撑稳产提质。颜秉群说,“手机上150多人的农技指导群里,有不少技术指导员,孕穗拔节、浇水追肥,关键节点有啥疑问,可随时连线专家。”
为提升小麦质量,兰陵县在大田里安装了60余处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通过虫情测报灯等装置,应用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自动诱虫杀虫,借助虫情变化趋势分析,实现精准施药。”兰陵县农技中心主任吴汉花说。
从种到收,每一环都关系到丰收成色。今春,中央财政下达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河北、安徽、山东、河南等22个小麦生产省份,在小麦生产中后期开展病虫害防控,促进保大穗、增粒重、提单产。
夏收旺季,应对天气变化,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根据小麦成熟度、收获进度及天气变化,科学调度机械抢收,及时烘干晾晒。
今年,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加快整合良田、良种、农机、农艺等各方面优势资源,集成运用整套增产技术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户运用高产品种,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尽快见效。
——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既重产量,更重产能。
提产能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608.7公斤!前不久,“蜀麦133”实收亩产创成都市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这个品种,是去年唯一在长江上游冬麦区以高产类型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
稳产增产的密码,源于好种子。“‘蜀麦133’不仅抗条锈病、抗赤霉病,还抗穗发芽、抗干旱,能够实现在多样复杂生态区和极端天气频发情况下稳夺高产。”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教授伍碧华介绍。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也是夏季粮油的重要组成。重庆潼南,成功培育的“庆油8号”,含油量高达51.54%,实现了“两碗菜籽可榨出一碗油”。江苏盐城,由中国农科院选育的盐碱地油菜新品种,机收实产每亩达323.87公斤,创盐碱地油菜高产新纪录。
农以种为先。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着力推进种业振兴,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今年,我国新审定通过197个小麦新品种,一大批高产优质、绿色抗逆、专用特用的“种子选手”,为粮食产能提升进一步擦亮种业“芯片”。
稳产增产的密码,还来自耕地。“三夏”大忙,湖北应城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旱季可以引水灌溉,汛期可以排水防涝。”黄滩镇新垸村党支部书记田洪说,“地好、人勤、顺农时,多打粮食!”
近期,“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落户河南省安阳县。安阳县副县长冯玉纯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有利于推动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夯实“耕”基,筑好粮仓。到去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超过七成落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至20%。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我国粮食产能基础更加坚实。
——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既重生产,更重生态。
“1000亩小麦、油菜收割完,秸秆当场粉碎还田。多翻几回,秸秆腐解会更均匀。”安徽省南陵县三里镇牌楼村,海朋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高希武说。
相隔不远的田间,紫云英种子深翻入土沤肥之后,开始水稻直播。“草籽种3年,废田变肥田。别看籽小,用来当绿肥效果很好。”高希武算过账,一年下来,每亩田能减少尿素用量20公斤左右。
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融合,农业绿色底色更加鲜明。夏收期间,南陵县共有60万亩耕地实现秸秆还田。利用水稻播种前的“空档期”,推广田间轮作紫云英,有效改善土质,提高肥力。目前,南陵县紫云英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种子销量占全国25%。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调要“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确保粮食生产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生态一起抓。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持续打造16.5万亩“吨半粮”核心区,组织揭榜主体、专家团队每半月对作物长势、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数据进行调度会商,制定科学高效方案,建立全年作物生长数据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高产创建技术方案。江西省奉新县,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系统实现全覆盖,农民通过手机应用软件、短信息等方式,就可查询全县范围内指定地块、指定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从推进化肥多元替代,到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各地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连续6年保持下降趋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1%,“十四五”时期,我国优质粮食增加量将年均增长10%以上。
新征程上,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定能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 朱 隽 郁静娴 游 仪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