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按照统一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促进协同发展的思路,对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部门制订了相关指导意见,将会进一步提高债券发行审核注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水平,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预期性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迅速壮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此次,证监会在《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12条措施。
在优化债券审核注册体系方面,强化以偿债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分工明确、高效衔接的审核注册流程;完善全链条监管制度安排,强化“受理即纳入监管”要求;督促证券交易所等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廉政监督机制。
在强化债券存续期管理方面,完善债券日常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派出机构和证券自律组织监管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现场检查;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的债券违约风险化解机制,健全债务管理工具相关制度安排,鼓励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违约债券有效出清。
在依法打击债券违法违规行为上,加大对债券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推动对债券违法违规主体依法进行民事和刑事追责,形成司法震慑。
“债券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行债券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有助于提升企业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重要途径。此次发布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细化债券注册制的要求、责任、流程,有助于提高债券审核注册工作效率和可预期性,也有助于提高增强企业债券发行的便利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说。
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
证监会表示,债券市场正由“量的扩张”转向“量质并重”的发展新阶段。立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全局,迫切需要对债券中介机构全流程执业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细化明确相关监管要求。
为此,《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共14条措施:
一是强化承销受托业务执业规范。完善以发行人质量为导向的尽职调查体系,强化主承销商督促发行人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职责,加强承销环节全过程规范管理;增强受托管理机构持续跟踪监测和主动管理义务等。
二是提升证券服务机构执业质量。明确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执业质量监管要求,实现中介机构债券业务全覆盖。
三是强化质控、廉洁要求和投资者保护。强化内控部门对业务前台的有效制衡,突出防范债券发行中商业贿赂、不当承诺等廉洁风险点,加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教育与保护。
四是依法加强监管。完善监管制度规则,加强中介机构检查督导,强化债券承销分类管理。
五是完善立体追责体系。强化行政追责,推动行政追责和司法追责的高效联动。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说,经过一系列改革,如今企业债和公司债的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市场机制更加顺畅。“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此次证监会出台的政策文件,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安排,让市场各方的权利、责任、风险进一步明确。这有利于债券市场更好发挥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曾刚说。
激发市场创新发展活力
从6月20日出炉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来看,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还显示,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5%,比上月低0.19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市场利率稳步走低,这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时,积极健全审核注册、发行承销、日常监管以及相关质控、廉政监督等方面的基础制度,形成系统全面、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注册制规则体系,有利于夯实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0年新《证券法》修订发布,公开发行债券实施注册制,激发了市场创新发展活力。此次优化和完善债券审核注册机制,重点是强化以偿债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披露要求。其中,全面、准确、及时披露可能影响发行人偿债能力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投资者、股东、客户、监管机构等各方获得及时有效信息,更快更好地作出决策。”董希淼说。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扎实推进债券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加快完善公司(企业)债券制度规则体系,持续推进审核注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强化债券全链条监管和风险防范,全面深化债券市场功能,更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赫】
这几天,华北、黄淮一带高温发展迅猛,许多地方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23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持续高温天气成因有哪些?何时结束?北方为何热过南方?
受暖气团和强太阳辐射影响,23日截至14时,北京观象台气温已达40℃,全市556个气象监测站中有305个测站最高气温39℃及以上,158个测站最高气温40℃及以上。
“观象台建站以来首次连续2天超40℃。”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迎新说,受强暖气团控制,23日至25日高温天气持续。北京市气象台已于23日7时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张迎新说,北京此轮高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21日开始京津冀地区受暖气团控制,暖气团强度比较强,且影响时间长;二是在高压脊形势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没有云层遮挡,辐射增温更加有利,促进了升温;三是目前刚进入夏至节气,白昼最长,长时间日照有利于高温出现和维持;四是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也有利于气温升高。
七八月会不会更热?
今年6月以来(截止到22日),全国共有183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46站突破历史极值,华北地区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均出现在6月22日。
目前才处于六月末,七八月份的气温是否会更高?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向记者表示,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地区通常在盛夏时段进入高温季,而北方地区往往在初夏时段。
对华北地区来说,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连续数天的高温在6月也比较常见。这段时间主要是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
进入7月后期,随着副高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就最高气温而言,前一时段气温最高值通常高于后一时段。但也需要说明的是,人体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到湿度影响,往往这种湿热型高温会加重人体体感温度。
极端高温频次将增加
高辉表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极端高温发生的频次都快速增加。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华北和黄淮等地气温偏高,与之相伴随的是高温日数也会增多,所以今年夏天北方比常年更热具有较大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测站打破历史极值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今年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此次北方的高温是否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关?高辉说,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但初夏时段北方高温的影响因子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为厄尔尼诺影响。“已有的科研成果也表明,初夏北方高温更容易受北大西洋海温以及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影响。”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期以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两次高温天气过程,此次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首先华北、黄淮等地受到较强盛的暖气团的控制,它影响的时间也比较长;第二是在高压脊的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的增温更加有利,也促进了升温;第三目前是夏至节气,白昼时间比较长,即白天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长时间的日照有利于气温的升高以及高温的出现和维持;第四在华北、黄淮等地,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这也有利于气温的升高。
张芳华说,此轮高温过后,预计在27日至30日,华北、黄淮等地还将会出现高温天气。
专家建议,遇高温天气,公众尽量避免在午后气温最高的时段到户外活动、工作,需要长时间在户外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做好防晒,并关注体温变化,避免中暑或热射病发生。
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 【编辑:李赫】